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口海关对进出海南经济特区的货物、运输工具、行李物品和邮递物品的监管和征免税实施细则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5 15:25:27   浏览:8860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口海关对进出海南经济特区的货物、运输工具、行李物品和邮递物品的监管和征免税实施细则

海关总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口海关对进出海南经济特区的货物、运输工具、行李物品和邮递物品的监管和征免税实施细则

1988年9月17日,海关总署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海南经济特区进出境货物、运输工具、行李物品和邮递物品的管理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实施细则所述的货物、运输工具和物品是指海南经济特区(以下简称“海南特区”)进出境的货物、运输工具、行李物品、邮递物品以及从海南特区运往内地的进口货物和含有进口料、件的制成品。
上述货物、运输工具和行李物品、邮递物品进出海南特区时,必须经由设有海关的地点通过,并如实向海关申报,接受海关监管。
第三条 海关在海南特区对外开放的港口码头、机场、邮局和海关监管业务集中的地点设置海关机构,履行监管职责。
海关在海南特区内和周围海域派出巡逻小组和关艇执行巡逻、检查任务。
第四条 海南特区内经营进出口业务的外贸企业和生产企业,应经国家规定的主管部门批准,并持有关批准文件和工商管理机关核发的营业执照向海关办理登记手续。
上述企业应当建立有关进口货物的使用、销售、库存和出口的专门帐册,供海关核查。必要时,海关可对企业派驻关员进行监管和办理海关手续。有关企业应免费提供必要的办公场所和交通工具等方便。
第五条 海南特区进口的物资和商品,包括进口料、件生产、组装的制成品,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不得运往内地其他地区使用和销售。严禁利用国家给予海南的优惠政策和便利条件进行走私违法活动。

第二章 对海南特区进出境货物的管理
第六条 海南特区内的企业、事业、行政机关、团体等单位进口建设、生产和自用的物资,应凭国家规定的主管部门或海南省人民政府主管部门批准文件,委托有权经营进出口业务的企业办理海关手续。
进口国家限制进口的货物(见附件),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七条 上述进口货物,其关税和工商统一税(产品税或增值税)按以下规定办理。
一、下列货物予以免税:
(一)海南特区内的企业或机构进口供海南特区建设和生产所必需的机器、设备、零件、部件、原料、材料(包括建筑材料)、燃料、交通运输工具和其他物料;
(二)旅游、饮食业营业用的餐料;
(三)行政机关、企业、事业、团体等单位自用合理数量的办公用品和交通工具。
二、海南特区企业进口供市场销售的货物(包括国家限制进口的货物及其零件、部件及各类生产资料),按规定税率减半征税。
第八条 海南特区企业出口特区产品,包括用内地其他地区原材料经实质性加工增值百分之二十以上的产品,海关凭海南省主管部门的证明文件,免征出口关税。
海南特区出口国家限制出口的自产产品,接受内地委托代理出口以及收购内地产品出口,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九条 海南特区经由内地口岸进出口的货物,海关按“转关运输货物”进行监管。
第十条 海南特区为生产出口产品而进口的原料、材料、零件、部件(以下简称料、件),海关比照进料加工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第十一条 海南特区经批准的企业经营转口贸易货物,应存放于符合海关监管条件的仓库或场所,进出时必须向海关申报,接受海关监管。
转口贸易货物在海南特区内存放期限为一年,必要时可以向海关申请延长,但延长期限最多不得超过一年。
转口贸易货物需在存放地点改换包装、整理、刷帖标志、商标时,应向海关申报,在海关监管下进行。

第三章 对来往海南特区和内地之间货物的管理
第十二条 海南特区进口的货物,如需运往内地,应分别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国家限制进口的货物和国家规定统一经营的进口商品,须经国家规定的主管部门批准。
二、海南特区企业使用进口成套散件、成套组装件或关键件,生产、组装的国家限制进口的产品,在国家主管部门核定的内销额度内的,由海南省人民政府审批。
使用其他进口料、件组装的国家限制进口的产品,由海南省人民政府审批。
三、海南特区企业使用进口料、件生产、组装的非国家限制进口的产品,可径向海关办理有关手续。
上述一、二、三项所列货物,其发货人或代理人应向海关交验有关批准文件,填写《经济特区运往内地货物报关单》,向海关申报,由海关查验,照章补税后放行。
第十三条 海南特区企业使用进口料、件或部分进口料、件生产、组装的产品内销时,海关对其产品所使用的进口料、件按照下列原则确定征、减、免税:
一、产品在特区内销售的,按规定免征或补征税款;
二、产品运往内地的,照章补税;
三、需补征税款的制成品,发货人或其代理人如对其所含进口料、件的品名、数量、价值申报不清的,海关按制成品补征税款。
第十四条 海南特区进口原材料委托内地加工的,海关按有关规定并凭加工合同核发《登记手册》管理,加工的制成品,应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全部运返本特区,如需在异地复运出口,应凭出境地海关签注的证件向注册地海关核销。
第十五条 内地运入海南特区的进口货物,如需复运内地的,在货物运入时,货主或其代理人必须向海南有关海关登记,否则,海关将按照本特区货物运往内地的规定管理。
上述进口货物运入海南特区时,海关不予退税。对复运内地的货物如因加工而使用免税进口料、件,事先应向海关登记备案,运出海南特区时,海关对其所使用的进口料、件予以补税。
第十六条 海南特区单位更新的原免税进口自用的机器、设备、交通工具和办公用品等,以及在海南特区承包工程的内地施工单位于施工结束后,将进口的施工机具运往内地,应向海关交验国家规定的主管部门批准文件,经海关审核认可,按规定补税验放。
第十七条 海南特区临时运往内地的进口货物,如货样、广告品、展览品等,应在六个月内运返本特区,海关可收取保证金或凭保函放行。上述货物运返本特区时,经验明确系原物的,海关退还其保证金或办理保函销案手续。
第十八条 海南特区经营租赁业务的企业,如需将机器、设备出租给内地单位使用时,应向海关交验省人民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的文件和租赁合同,海关按租金征税验放,有关机器设备应在合同规定期限内运返本特区。

第四章 对进出海南特区运输工具的管理
第十九条 海南特区进出境的运输工具,其负责人或其代理人应当如实向海关申报,交验单证,接受海关监管和检查。
第二十条 海南特区企业单位或个人经营的进出境运输工具,应由运输工具的所有人或其代理人持海南特区有关主管部门批准的证件向海关办理登记手续。
第二十一条 装运海南特区减免税进口的货物(包括装有使用免税进口料、件的制成品)的运输工具,驶往内地的,须在设有海关机构或经海关批准的地点装运,并接受检查。

第五章 对海南特区进出境行李物品和邮递物品的管理
第二十二条 对个人携带进出境的行李物品和邮递物品,海关分别比照进出境旅客行李物品和进出境邮递物品的监管办法办理。
第二十三条 境外人员在海南特区购置住宅或在海南特区长期居住,需要运进安家物品,应当持本特区有关主管部门出具的证明文件,向海关申请,经海关核准,在自用、合理数量范围内,予以免税验放。
第二十四条 个人携带海南特区减免税进口的物品(含用零配件装配的)前往内地的,应以自用、合理数量为限,超出自用、合理数量规定的,应向海关申报,经海关查验补税或征税放行。
第二十五条 不得从海南特区往内地邮寄国家限制进口的物品。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六条 本细则未具体规定的,依照国家和海关的有关法规办理。
第二十七条 对违反本实施细则规定的走私和违反海关规定的行为,由海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和其他有关法规处理,触犯刑律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 本实施细则经海关总署批准,由海口海关公布,自一九八八年十月一日起实施。
附件:国家限制进口的机电产品(含散件)
1.汽车 14.电子显微镜
2.计算机 15.复印机
3.电视机 16.电子分色机
4.显象管 17.X射线断层检查仪(CT)
5.摩托车 18.气流纺纱机
6.录音机 19.录音录象磁带复制设备
7.电冰箱 20.计算器
8.洗衣机 21.录音机机芯
9.成套录象设备及录(放)象机 22.自行车
10.照相机 23.收音机
11.手表 24.电风扇
12.空调器 25.集成电路
13.汽车起重机
注:本附件目录的变更,应以国务院或其授权部门公布的为准。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做好实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有关工作的通知

卫生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做好实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有关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华医学会: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2002年9月1日施行。为保证《条例》的顺利贯彻、实施,我部于2002年4月5日下发了《卫生部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认真学习《条例》,领会精神实质,依法处理医疗事故,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目前,《条例》实施在即,要做好《条例》与《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的衔接和平稳过渡工作,确保《条例》的顺利贯彻实施,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要继续按照《通知》要求,加强《条例》的学习和培训工作。采取分层培训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分别培训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要将培训工作抓紧、抓好、抓实,以保证全面、准确理解并掌握《条例》。
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从保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有关《条例》贯彻实施的各项准备工作。在尚未成立医学会的设区的市(地区、自治州),要尽快组建医学会,并按有关规定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对编制不足的医学会,卫生行政部门要帮助和支持医学会向编制部门申请编制,向计委、财政等部门申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收费立项和启动经费。督促医学会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尽快建立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对医学会工作人员和专家库成员进行《条例》及卫生管理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培训。
三、各级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对已受理但尚未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医疗事故或事件,要尽快完成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要按有关规定处理,及时结案。
为使医学会熟悉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程序,做好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交接工作,各级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时,可以邀请医学会的分管人员列席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会。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已受理但尚未进行鉴定或当事人对鉴定结论不服的, 9月1日后可按下列原则办理:
(一)县(市、市辖区)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已受理但尚未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或已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但当事人对鉴定结论不服的,按《条例》有关规定由相应的卫生行政部门移交负责首次鉴定的地方医学会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二)设区的市(地区、自治州)和直辖市的区(县)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已受理但尚未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按《条例》有关规定由相应的卫生行政部门移交负责首次鉴定地方医学会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对设区的市(地区、自治州)和直辖市的区(县)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不服的,按《条例》有关规定由相应的卫生行政部门移交负责再次鉴定的地方医学会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三)省(自治区、直辖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已受理但尚未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按《条例》有关规定由相应的卫生行政部门移交负责再次鉴定的地方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对省(自治区、直辖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不服的,卫生行政部门不再移交,可以告知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四、各级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的监督管理,保障医疗安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强化“预防为主”的思想,制定防范、处理医疗事故的预案,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
五、要进一步加强同新闻单位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加强正面宣传,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为确保9月1日《条例》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二OO二年八月二日

陕西省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管理办法

陕西省人民政府


陕西省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管理办法

陕西省人民政府令第20号


现发布《陕西省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管理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省长 程安东



一九九五年八月十一日











陕西省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管理,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办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限期治理,系指对严重污染环境的单位,采取限定时间、治理内容及指标进行强制性的治理。被限期治理单位必须在限定的期限内按要求完成治理任务。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辖区内排放污染物的单位。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对限期治理工作的领导,组织制定限期治理计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同时要将限期治理项目纳入政府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定期进行考核。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限期治理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各排污单位的主管部门,负责对所属各单位的限期治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第六条 限期治理项目的重点是:



(一)严重污染环境,影响人体健康,群众反映强烈的企业、事业单位;



(二)位于城镇上风向、居民稠密区、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排放标准的企业、事业单位;



(三)重点加强对水污染的限期治理。向水体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标准、超过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的;



(四)根据不同地区和行业,凡排放的污染物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二至五倍以上的企业、事业单位。



第七条 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同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规划,结合当地实际,提出应限期治理的项目,由县以上人民政府或委托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正式下达。



第八条 中央和省属企业、事业单位的限期治理项目,由所在地(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意见,经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报省人民政府决定或委托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决定。



第九条 地、市、县(区)属企业、事业单位及乡镇企业的限期治理项目,由县(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报同级人民政府、行政公署或委托本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决定。



第十条 限期治理单位接到限期治理项目决定后,一般应在3个月内(大型项目半年)提交限期治理项目治理方案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经主管部门审查后,报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十一条 限期治理单位在治理项目开工后,应定期向项目主管部门和同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治理工程进展情况;项目主管部门和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二条 限期治理项目竣工,污染治理设施试运行3—6个月后,治理单位应向同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环境监测站提出申请,对治理效果进行监测并作出监测报告。



第十三条 限期治理项目经监测达到规定要求后,治理单位应及时提出验收申请报告,由下达限期治理项目的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项目主管部门组织验收。对验收合格者,颁发《限期治理项目验收合格证》。



第十四条 向县以上人民政府或委托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验收的限期治理项目,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治理内容、效果符合限期治理决定要求;



(二)限期治理项目达到设计标准;



(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运行纪录、监测数据、财务决算等项资料;



(四)环保设施运转正常;



(五)环保设施有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



第十五条 验收合格的限期治理项目,其环保设施要保证正常运转,不得擅自停用。



第十六条 限期治理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所需资金由企业、事业单位自筹解决。改建、扩建、技术改造项目的限期治理,其治理资金可纳入改建、扩建、技术项目的改造总投资;结合城市基础建设的区域性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其治理资金可纳入城市建设改造投资计划和城市维护费用计划。



第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限期治理项目实行优惠政策。



(一)各级人民政府和各主管部门对纳入规划的限期治理项目要在资金、材料、设备等方面优先安排;



(二)限期治理项目免交投资方向调节税;



(三)使用环境保护专项基金贷款的项目,按期完成并验收合格的,可减免相当于交纳排污费数额70%的贷款本金。



第十八条 限期治理项目投产后,凡利用本企业生产列入《资源综合利用目录》内的资源作为主要原料生产的产品,自生产经营之日起,可在五年内免征所得税,留给本企业用于治理污染。



第十九条 对提前或按期完成治理任务、工程质量良好、治理效果显著的限期治理项目实行奖励,其奖励资金由限期治理单位的主管部门会同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项目大小、难易程度、技术先进性及环境和经济、社会效益确定,并从项目节余资金或环境保护补助资金中列支。



第二十条 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加征一至五倍超标排污费、直至完成限期治理项目



验收合格为止,同时可处以下罚款:



(一)对限期治理单位不按期提交限期治理项目的治理方案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不按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定期报告治理进展情况的,可处以三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



(二)限期治理项目验收后,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擅自拆除或闲置治理设施,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标准的,处以五百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三)逾期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可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一条 拒绝执行限期治理决定或未按期完成治理任务,造成重大污染事故的,责令其停业或者关闭,并处以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责令地方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停业、转产、关闭,由作出限期治理决定的人民政府决定;责令中央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停业、转产、关闭,须报国务院批准。



第二十二条 执行行政处罚的权限按照《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办法》第四十五条的规定执行。罚没款项一律上缴同级财政,不得挪作他用。



第二十三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决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当事人也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四条 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应依法进行赔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省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