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达州市各级政府及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实施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9 04:00:13   浏览:8239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达州市各级政府及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实施办法》的通知

四川省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达州市各级政府及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实施办法》的通知

(达市府办〔2008〕6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级有关部门:
  《达州市各级政府及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实施办法》已经市政府研究,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八年一月十七日



达州市各级政府及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
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安全监管,强化安全责任意识,落实综合治理措施,形成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分兵把口、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格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四川省安全生产条例》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川府发〔2004〕20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一岗双责”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的通知》(川府发〔2007〕40号)等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达州市行政区域内的各级政府(含街道办事处,下同)以及各级政府行政主管部门。
  第三条 各级政府及其所属行政主管部门对安全生产工作实行“一岗双责”制度。各级政府有关负责人要负责分管工作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各级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抓好分管工作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
  第二章 政府有关负责人的责任
  第四条 各级政府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地区安全生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地区安全生产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其职责是:
  (一)抓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及上级政府、同级党委安全生产工作决策、部署、指示的贯彻落实;
  (二)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三)建立健全并落实政府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
  (四)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本行政区域内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五)及时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安全生产工作作出部署并督促检查;
  (六)落实本地区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并加强考核,建立约束、激励机制。
  第五条 各级政府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负责人是本地区安全生产工作综合监督管理的责任人,对安全生产工作负组织协调和综合监督管理领导责任。其职责是:
  (一)组织实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及党委、政府有关安全生产工作的决策、部署、指示,主持研究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安全生产监管的办法和措施;
  (二)受本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委托,主持召开安全生产工作有关会议,研究和协调处理安全生产中的重要问题;
  (三)组织并参加本行政区安全生产重要工作、重大活动;
  (四)督促、检查本级政府部门和下级政府安全生产工作,责令有关单位和部门限期整改重大安全隐患;
  (五)监控安全生产专项目标、控制指标运行情况,加强督导和考核;
  (六)督促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安全生产监管能力和水平;
  (七)组织开展安全生产事故的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工作。
  第六条 各级政府分管其他工作的负责人对分管工作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谁发证,谁负责”的原则,负责支持配合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负责人抓好分管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其职责是:
  (一)负责抓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及党委、政府有关安全生产工作的决策、部署、指示在分管工作范围内的贯彻落实;
  (二)坚持将安全生产工作与分管工作同时安排部署,同时组织实施,同时考核验收;
  (三)督促分管部门认真履行工作范围内的安全生产监管职责,适时组织开展并参加安全生产大检查,协调重大事故隐患整治工作;
  (四)分管工作范围内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灾难时,按规定及时赶赴事故现场,组织、协调事故抢险救援和善后处理工作。
  第三章 部门有关负责人的责任
  第七条 各级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是本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本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其职责是:
  (一)负责抓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及上级有关安全生产工作的决策、部署、指示在本部门、本系统的贯彻落实;
  (二)组织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下达的安全生产专项目标任务,及时研究解决本部门、本系统安全生产中的突出问题;
  (三)坚持将安全生产工作与本部门、本系统的业务工作同时安排部署,同时组织实施,同时考核验收;
  (四)组织和领导本部门、本系统的事故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对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督促制定整治措施并加以落实;
  (五)明确本部门安全生产监管机构、人员,并改善其工作条件;
  (六)本部门、本系统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灾难时,按规定启动本部门、本系统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
  第八条 各级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负责人具体负责抓好本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工作。其职责是:
  (一)组织实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及上级有关安全生产工作的决策、部署、指示,结合本行业(领域)工作实际,主持制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措施;
  (二)受本部门主要负责人委托,主持召开本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工作会议,贯彻上级指示,分析安全形势,部署工作任务;
  (三)组织本行业(领域)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督促相关业务科(室、办、股)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参加安全生产重要活动;
  (四)督促、指导本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安全生产监管能力和水平;
  (五)本行业(领域)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时,按规定及时赶赴事故现场,组织开展事故救援和善后处理工作。
  第九条 部门分管其他工作的负责人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负责支持配合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负责人抓好分管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
  第四章 责任追究
  第十条 各级政府的有关负责人及其所属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忽视安全生产工作,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安全生产领导职责,导致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事故后隐瞒不报、谎报、拖延不报,或者不及时组织开展事故救援工作,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扩大的,按照《安全生产领域违法违纪行为政纪处分暂行规定》(监察部、国家安监总局令第11号)、《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罚款处罚暂行规定》(国家安监总局令第13号)和《四川省关于重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省政府令第79号)的有关规定,严格按照“四不放过”(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处理不放过,防范措施不落实不放过,职工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原则依法严肃追究责任。
  第十一条 坚持重特大安全事故述职检查制度。凡年度内发生1次死亡10人以上重特大事故、一个月内连续发生2起1次死亡3人或者一个季度内连续发生3起1次死亡3人以上较大安全事故的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人,应向市政府写出书面检查并到市政府述职。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二条 本办法在实施过程中,国务院、省政府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徐州市建设局关于印发《徐州市建筑工程重特大事故应急处理预案》的通知

江苏省徐州市建设局


徐州市建设局关于印发《徐州市建筑工程重特大事故应急处理预案》的通知
徐建发[2003]56号

各县(市)、贾汪区建设(管)局、在徐施工企业:
为了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工作秩序,积极应对和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建筑工程重特大安全事故,现将《徐州市建靥卮*安全事故,现将《徐州市建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
二OO三年四月一日
徐州市建筑工程重特大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为积极应对可能发生的建筑工程重特大安全事故,高效、有序地组织事故抢救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工作秩序,按照《安全生产法》、《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江苏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和《徐州市安全生产事故行政责任追究办法》的要求,结合我市建筑工程施工的实际,特制定《徐州市建筑工程重特大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以下简称预案)。
一、本预案的适用范围
本预案所称重特大事故,指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可能发生的造成一次死亡3人以上9人以下或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以上的重大事故、一次死亡10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的特大事故。
事故类别包括:
(一)深基坑坍塌;
(二)塔式起重机等大型机械设备倒塌;
(三)整体模板支撑体系坍塌;
(四)多、高层建筑外脚手架倒塌;
(五)房屋拆除事故;
(六)其它重特大安全事故。
二、重特大事故应急处理指挥系统
(一)特大事故应急处理工作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由市建设局负责,相关部部门分工合作,密切配合,迅速、高效、有序的开展。
(二)成立徐州市建筑工程重特大事故应急处理指挥部(以下简称市指挥部)。总指挥由市建设局局长担任;副总指挥由市建设局分管安全的副局长担任;成员由市建设局相关处室单位负责人和各县(市)、贾汪区建设(建管)局负责人组成。市指挥部成员名单、专家组名单、应急救援设备详见附表一、二、三。(略)
市指挥部设在市建设局,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建设局安全监督管理处,负责落实值班和应急处理具体工作。
三、重特大事故应急处理指挥部的职责
(一)组织有关部门按照应急预案迅速开展抢救工作,防止事故的进一步扩大,力争把事故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二)根据事故发生状态,统一布置应急预案的实施工作,并对应急处理工作中发生的争议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三)根据预案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和问题,及时对预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四)紧急调用各类物资、人员、设备和占用场地。事故抢救处理工作结束后应及时归还或给予补偿;
(五)当事故有危及周边单位和人员的险情时,组织人员和物资疏散工作;
(六)配合上级有关部门进行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七)做好稳定秩序和伤亡人员的善后及安抚作;
(八)适时将事故的原因、责任及处理意见向社会公布。
四、重特大事故报告和现场保护
(一)重特大事故发生后,事故单位必须以最快捷的方法,立即将所发生的重特大事故的情况报市指挥部办公室,并在24小时内写出书面报告。事故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发生事故的单位名称、企业规模;
2、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
3、事故的简要经过、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和初步估计;
4、事故原因、性质的初步判断;
5、事故抢救处理的情况和采取的措施;
6、需要有关部门和单位协助事故抢救和处理的有关部门事宜:
7、事故的报告单位、签发人和时间。
(二)市指挥部接到重特大事故报告后,立即报告市政府和市安监局,并迅速上报省建设厅、省建管局,同时派人迅速赶赴现场,进行事故现场的保护和证据收集工作。必要时可将事故情况通报给市公安局或驻军及武警部队,请求给予支援。
(三)重特大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生地的有关部门单位必须严格保护事故现场,并迅速采取必要措施抢救人员和财产。因抢救伤员、防止事故的扩大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现场物件时,必须做出标志、拍照、详细记录和绘制事故现场图,并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等。
五、应急处理预案
(一)接报事故后5分钟内必须完成以下工作:
(1)立即报告市建设局主要领导,并迅速上报市政府。
(2)指挥部根据事故或险情情况,立即组织或指令事故发生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调集应急抢救人员、车辆、机械设备。组织抢救力量,迅速赶赴现场。
(3)立即组织或通知就近地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调集应急抢救人员、车辆、机械设备。组织抢救力量,做好增援准备。
(二)应急处理措施:
(1)抢救方案根据现场实际发生事故情况,最大可能迅速调集汽车吊、挖掘机、推土机等机械设备及人员、车辆迅速投入开展抢救及突击抢救行动,调查现场情况,如有人员失踪,立即判明方位,紧急安排技术专家根据工程特点、事故类别,制定抢救方案,同时安排受灾群众的生活问题,必要时请求武警、消防部门协助抢险,请公安部门配合,疏散人群,维持现场秩序。
(2)伤员抢救立即与急救中心和医院联系,请求出动急救车辆并做好急救准备,确保伤员得到及时医治。
(3)事故现场取证救助行动中,安排人员同时做好事故调查取证工作,以利于事故处理,防止证据遗失。
(4)自我保护
在救助行动中,抢救机械设备和救助人员应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配齐安全设施和防护工具,加强自我保护,确保抢救行动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六、其它事项
(一)本预案市建设局针对有可能发生的重特大事故,组织实施紧急救援工作并协助上级部门进行事故调查处理的指导性意见,在实施过程中根据不同情况随机进行处理。
(二)各县(市)、贾汪区建设(建管)局应按照本预案的要求,结合本行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出本地区重特大事故应急处理预案,报市建设局备案。
(三)各县(市)、贾汪区建设(建管)局要根据条件和环境的变化及时修改和完善预案的内容,并组织有关部门人员认真学习,掌握预案的内容和相关措施。定期组织演练,确保在紧急情况下按照预案的要求,有条不紊地开展事故应急处理工作。
(四)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后,事故单位应立即报告,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在接到事故发生信息后必须在最短时间内进入各自岗位,迅速开展工作。对任何失职、渎职行为都要依法追究责任。
(五)本预案自公布之日起实施。各县(市)、贾汪区建设(建管)局必须在本预案实施之日起30日内,完成本地区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

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太原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的通知

山西省太原市人民政府


并政发〔2008〕39号


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太原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高新区、经济区、民营区管委会,市直各委、局、办,各有关单位:
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工作规则》(晋政发〔2008〕13号)和实际工作需要,市政府对《太原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并政发〔2005〕8号)进行了修订,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二○○八年十一月十一日
  
太原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 
一、总 则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
民政府组织法》和《国务院工作规则》、《山西省人民政府工作规则》,结合本市政府工作
实际,制定本规则。
(二)市政府工作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高效履行政府职能,努力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政府。
(三)市政府工作准则是: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坚持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严格遵守工作制度,加强行政效能监督,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四)市政府及各部门在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本规则。


二、政府组成人员职责

(五)市政府组成人员要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执政为民、忠于职守、求真务实、勤政廉洁、服从命令、顾全大局,做好本职工作和政府安排的其他工作。
(六)市政府由市长、副市长、秘书长、市政府组成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
市政府实行市长负责制,市长领导市政府工作;副市长按分工协助市长工作,
负责处理分管事务和市长委托的其他工作;秘书长在市长领导下,
负责处理市政府日常事务,主持市政府办公厅工作。
(七)市长召集和主持市政府全体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长办公会议。市政府工作中的重
大事项须经市政府全体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或市长办公会议讨论决定。
(八)市长外出期间,由常务副市长代行市长职责。
(九)市政府各部门依法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各委员会主任、各局局长
负责本部门工作;审计局在市长领导下,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
三、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十)市政府及各部门要确保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有效实施,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
服务职能,实现经济增长、就业增加、物价稳定和社会和谐。
(十一)加强宏观调控,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引导调控全市经济运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推进绿色转型。
(十二)加强市场监管,创造公平的法制环境,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等市场监管体制,加强信用建设,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
(十三)加强社会管理,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妥善处理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公正。加强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社区建设,培育、引导各类民间组织健康发展。依法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能力,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十四)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产品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
(十五)市政府及各部门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市政府重大决策,加强督促检查,确保政令畅通。
四、实行科学民主决策
(十六)市政府及各部门要建立健全重大事项群众参与、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实行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
(十七)凡涉及上级重大方针、政策、决定的贯彻落实,全市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财政预决算方案,地方性法规草案,市政府规章,重要改革方案和政
策措施,重大建设项目,重要资源配置等事关全局的重要事项,由市政府全体会议或常务会议讨论决定,必要时报市委决定。
(十八)市政府各部门提请市政府讨论决定的重大事项必须有相关依据,经专家或研究、咨询、中介机构论证评估;涉及相关部门的,应
当充分协商;涉及县(市、区)的,应事先征求意见;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必要时举行听证会。
(十九)市政府在作出重大决策前,要深入调查研究,通过召开座谈会等形式,直接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群众团体和专家学者等方面的意见建议。
(二十)市政府要建立重大决策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对重大决策进行跟踪;造成重大决策失误的,追究决策者责任。

五、坚持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
(二十一)市政府及各部门要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行使行政权力。
(二十二)市政府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按照法定程序适时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法规议案,制定政府规章,修改或废止不相适应的规范性文件。
(二十三)拟订和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规草案和政府规章,原则上要公布草案,向社会征求意见;政府规章应依法及时报省政府及市人大常委会备案,并在实施后进行立法评估。
(二十四)提请市政府讨论的法规草案、审议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草案,由市政府法制机构审查或组织起草,负责解释。
(二十五)市政府及各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方针政策,经市政府法制机构审查后,公布施行。
(二十六)市政府制定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应及时报省政府和市人大常委会备案;市政府各部门、各县(市、区)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应及时报市政府法制机构备案。
(二十七)市政府及各部门要加强对行政执法工作的领导和监督,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提高行政执法水平,理顺行政执法体制,科学配置执法机关职责和权限,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二十八)市政府及各部门要坚持政务公开,建立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和程序,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全面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
(二十九)政府会议讨论决定的重要事项,制发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市政府及各部门的重要政务活动等政府信息,除需要保密的外,均应及时公布。
(三十)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群众应广泛知晓的事项和应公开的其他政府信息,均应通过政府网站、政府公报、新闻发布会及报刊、广播、电视等方式,依法、及时、准确向社会公布,确保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其他合法权益。
六、健全监督制度
(三十一)市政府要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向其报告工作、接受质询、依法备案;自觉接受市政协民主监督,虚心听取意见建议。
(三十二)市政府各部门要依法接受司法监督和监察、审计等部门的专项监督;对监督中发现的问题认真查处整改并向市政府报告。
(三十三)加强行政系统内部监督和政府层级监督,及时发现并纠正行政机关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虚心接受下级政府及其部门提出的意见建议。
(三十四)市政府及各部门要接受新闻舆论和群众监督,对新闻媒体和各方面报道、反映的重大问题,积极主动查处整改。
(三十五)市政府及各部门要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进一步完善信访制度,确保信访渠道畅通。市政府领导及各部门负责人要亲自阅批重要群众来信、接待重要信访来访群众,解决好群众来信来访提出的问题。

七、会议制度
(三十六)市政府依法实行市政府全体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长办公会议制度。
(三十七)市政府全体会议每半年召开一次,由市长主持,市政府全体组成人员出席,视会议内容可吸收市政府其他部门、有关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人列席,根据需要邀请市委、市人大、市政协及市法院、检察院和新闻单位负责人参加。
会议研究、决定、部署市人民政府的重要工作、重要法规和重大事项,讨论政府工作报告、讨论通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重大改革和机构变动情况以及提交全体会议讨论决定的其他事项。
(三十八)市政府常务会议根据需要适时召开,由市长主持(市长外出期间,由市长委托常务副市长主持),副市长、秘书长出席;市政府办公厅分管会务工作和与议题有关的副秘书长,市政府办公厅调研员、副调研员及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列席;根据需要邀请市委、市人大、市政协分管领导及市法院、市检察院和有关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人列席。议题提交单位除主要负责人外,可根据需要安排一名分管负责人列席,其他单位一律不带随员。
会议研究讨论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性问题,通过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地方性法规草案、议案、报告,审议市政府制定和发布的政府规章(草案)和重要规范性文件(送审稿);研究决定市政府重大事项、机构设置、职能确定、重要人事任免和需要提交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决定的其他事项。
(三十九)市长办公会议根据需要不定期召开,由市长主持(市长外出期间,由市长委托常务副市长主持),与议题有关的副市长、秘书长出席,市政府办公厅分管会务工作和与议题有关的副秘书长,市政府办公厅调研员、副调研员及有关部门和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人列席。
会议研究决定需要由市政府统筹协调的重要工作、市政府各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向市政府请示的涉及全市性重要事项以及市政府重要日常事务。
(四十)提请市政府全体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长办公会议讨论的议题,分别由市长、副市长、秘书长或县(市、区)政府、市直部门提出,分管副秘书长协调审核后,报秘书长、市长审定。会议组织工作由市政府办公厅负责。会议议题涉及两个以上部门或单位的,应当在会前进行协调。凡市长、副市长可以决策的事项,不成熟的议题、协调意见未达成一致的议题及议题提交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分管副市长不能出席会议的议题,不提交会议研究。
(四十一)市政府全体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长办公会议会议纪要由市政府秘书长审核后报市长签发。
(四十二)根据工作需要,市政府可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决定、安排部署某一方面工作;会议由分管副市长主持,会议纪要由分管副秘书长审核后报分管副市长签发。
(四十三)市政府及各部门组织召开的工作会议要减少数量、控制规模、严格审批。应由部门召开的会议不以市政府名义召开,能用文件、电话、网络视频传达和安排部署的工作不集中召开会议。
(四十四)市政府全体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长办公会议要严格执行请假制度。副市长、秘书长因故不能出席会议,应提前向市长请假;市政府各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人因故不能出席会议,应向市长、分管副市长请假,并安排分管领导参加。同时报市政府办公厅会议处。
(四十五)市政府及各部门安排各类会议要勤俭节约、注重实效、严格控制会议支出;能使用内部会议场所的不租用营业性会议场所;能不安排食宿的不安排食宿。禁止到风景名胜区或高消费场所召开工作会议。
(四十六)市政府领导一般不出席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组织的事务性、应酬性活动或会议。 (四十七)市政府全体会议、常务会议和市长办公会议参会情况实行“双通报”制度,即:每次会议结束前,由分管会务工作的副秘书长当场通报参会情况;每季度以市政府办公厅文件通报一次本季度参会情况。
八、公文审批和制发
(四十八)市政府各部门、各县(市、区)政府报送市政府审批或制发的公文,应当符合《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和市政府有关规定。
(四十九)市政府各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报送市政府审批的公文由主要负责人签发,市政府办公厅按程序审批。除市政府领导亲自交办和必须直接报送的绝密公文外,不得直接向市政府领导个人报送公文。
(五十)报送市政府的请示性公文由市政府办公厅按程序报送市长或副市长,不得多头越级报送;如涉及多个部门,由主办部门协商有关部门取得一致意见会签后报市政府;未取得一致意见并会签的,列明各方理据,报分管副市长协调,必要时报市长决定。
(五十一)市政府各级领导审批公文要及时,并签署明确意见。
(五十二)各县(市、区)政府、市直各部门等单位拟以市政府或市政府办公厅名义行文,须按公文审批程序报市长、副市长、秘书长审批同意,符合《太原市人民政府公文制发规定》。
(五十三)不符合市政府行文要求、不执行公文办理程序直接送市领导批示、拟发文稿属于规范性文件而未经市政府法制机构审核的文稿,不予受理。
(五十四)拟发文稿由主办单位代拟,文稿内容涉及两个以上部门的,主办单位应事先与有关部门协商会签;涉及全局性工作的,应经市政府会议讨论通过;涉及法律、法规、规章的重要规范性文件文稿,应由市政府法制机构审核把关;属于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事项,退部门自行行文;涉及几个部门事项报市政府批准的,可注明“经市政府同意”,由几个部门联合行文。确需以市政府或市政府办公厅名义行文的,由办公厅行文管理机构对代拟文稿进行审核把关后,报秘书长、副市长或市长审签。
(五十五)以市政府名义报省政府或省有关部门申请经费或项目的,应由分管副市长或主管部门事先与省级相关部门沟通协商,并签注明确意见。
(五十六)以市政府名义发文公布的政府规章、决定、命令,向市人大提出的议案、人事任免,向省政府报送的请示、报告,由市长签发;市长外出期间,由常务副市长签发;其他政府文件由市长或副市长签发。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发文,由秘书长签发;如有必要,由分管副市长签发或报市长签发。
(五十七)以市政府、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制发的规范性文件或其他公文,除需保密的外,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
。
九、其他政务事项
(五十八)市政府及各部门要建立完善调查研究制度,加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性、战略性问题研究,搞好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问题调研。
(五十九)加强办公自动化和电子政务建设,不断完善以市政府办公厅为枢纽、联结市政府各部门和县(市、区)政府的电子政务办公业务网络,加强对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确保政府信息系统网络安全运行。
(六十)加强政务督查工作。对国家和省市重大决策,重要工作部署,重要会议、文件决定事项贯彻落实情况;市人大、市政协重要建议、意见、提案办理落实情况;市政府领导批示和交办事项等,实施政务督查。政务督查实行分级负责制和督查考核制。
(六十一)市政府、各县(市、区)政府及各部门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重大紧急情况报告和应急处理责任制度。发生在本部门、本系统或本地区的重大公共突发事件,须在事件发生后2小时内报市政府;市政府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报省政府。如
遇特别重大事件或紧急情况,市政府各部门除报告市政府外,还应向省级相关部门报告。迟报、漏报、瞒报等造成严重后果的,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十、作风纪律
(六十二)市政府组成人员要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市政府决定和工作部署,严格遵守纪律,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如有不同意见可在市政府内部提出,在市政府没有重新作出决定前,不得有任何相违悖言论和行为。
(六十三)市政府各部门发布涉及政府重要工作部署、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问题、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事项的信息,必须严格审查,重大情况要向市政府报告。
(六十四)市政府组成人员要严格遵守保密纪律和外事纪律,严禁泄漏国家秘密、工作秘密或因履行职责掌握的商业秘密等,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六十五)市政府领导同志下基层调查研究、指导工作、解决问题要轻车简从、减少陪同人员、简化接待程序;有关新闻报道和外事活动按相关规定办理。
(六十六)副市长、秘书长、县(市、区)政府和市政府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因公因私外出要严格履行请销假制度,事前向市长或分管副市长请假并告知市政府办公厅综合办,事后及时履行销假手续。副秘书长、各部门副职也须按上述程序向分管副市长秘书长或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请销假。
(六十七)市政府及各部门要规范行政行为,增强服务观念,认真履行职责,对职权范围内的事项按程序和时限积极主动办理;对不符合规定的事项坚持原则、不予办理;不得用公款相互送礼、宴请,不得接受下级的送礼和宴请。因推诿扯皮、以权谋私给工作造成影响和损失的,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严肃查处。

《太原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修订说明

一、修订原则
在2005年市政府工作规则(以下简称“原《规则》”)基础上,结合省政府工作规则(以下简称“省《规则》”)和我市工作实际需要,参考综合办、秘书五处、会议处、法制办修改意见,本着“精准、实用、必要、有效”目的,对原《规则》内容进行整合、修改。
二、修订意见
(一)将原《规则》中十四章七十七条精减为十章六十六条;
(二)在第三章十一条中增加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推进绿色转型”的新提法;
(三)结合应急机构的设立,在第三章十三条中增加了“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警机制”内容 (四)第五章在原《规则》“推进依法行政”标题和内容的基础上,按照省《规则》和实际需要,增加了“政务公开”、“信息公开”内容,将省《规则》“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两章合为一章,即“坚持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
(五)第六章原《规则》标题为“加强行政监督”,但内容却包含人大、政协、社会、媒体、群众监督等,存在题文不符问题,故采用省《规则》表述,将本章标题改为“健全监督制度”;
(六)原《规则》第七章“工作安排布局”鉴于省《规则》无此部分,内容也与部分章节重复,且无重要性和实效性,故删除;
(七)将第五章“公文审批制度”改为“公文审批和制发制度”,增加并强调了市政府公文制发规定内容;

(八)对原《规则》第十章“公务活动制度”,按省《规则》内容,将原有部分内容删除,将“调查研究”、“信息制度”、“督查制度”、“值班制度”等多个章节内容进行删减提炼,整合为“其他政务事项”一章。

二OO八年八月二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