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独山子区政府数据资源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30 16:17:21   浏览:8475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独山子区政府数据资源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独山子区政府数据资源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独政办发〔2009〕64号


各有关单位:

《独山子区政府数据资源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遵照执行。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十四日







独山子区政府数据资源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区政府基础数据管理,进一步规范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共享及安全管理工作,有效利用各单位数据资源,结合区政府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本办法适用于区政府及其各单位的数据资源管理工作。

第二条 数据资源建设遵循“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工维护、统一管理,互联互通、共建共享,责权统一、安全保密,稳步推进、注重实效”的原则。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数据资源是指“数字城市”建设的四大基础数据库(即“人口信息基础数据库,法人单位基础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空间地理与自然资源基础数据库”)的基础数据,以及各单位所采集的业务专题数据。

第二章 组织管理与职责

第四条 区政府信息网络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网络中心)是区政府数据资源归口管理部门,主要职责:

(一)负责区政府数据资源目录建设并定期发布;

(二)负责制定数据资源管理制度和标准,组织相关技术培训;

(三)负责对各数据采集单位提供的数据进行整理、入库、存储、维护工作,同时建立健全数据库维护管理台帐;

(四)负责数据资源共享权限分配工作;

(五)负责数据资源安全机制建设。做好网络的访问控制、登陆限制、身份认证、终端管理、安全审计、病毒防范、数据备份、异地容灾和安全应急等工作,确保数据安全;

(六)负责数据资源管理的其他相关工作。

第五条 各数据采集单位是区政府数据资源的提供单位,负责本单位职责范围内的数据采集、数据资源目录的编制、本单位业务专题数据的日常存储、维护工作。

各数据采集单位对所采集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第三章 数据采集

第六条 数据采集分工

(一)网络中心负责卫星影像数据的获取、处理;

(二)区规划管理办公室负责地形图、高程、三维数据的采集;

(三)区建设局负责地下管线数据的采集;

(四)区国土资源分局负责地籍数据的采集;

(五)其他各类专题数据由相关单位按工作内容及职责负责采集。

第七条 各数据采集单位应编制数据资源目录。数据资源应载明数据资源名称、采集依据、表达方式、数据量、更新周期、共享权限、保密级别等元数据信息。

第八条 各数据采集单位的数据及数据资源目录一式两份,一份由本单位留存,一份报网络中心,作为数据采集的工作依据。

第九条 网络中心对数据采集单位提供的数据资源目录、实体数据进行核对、检查,确保数据有效入库,并建立数据交接入库制度。

第四章 数据传输与共享

第十条 数据采集单位应按时提供数据和数据资源目录,不具备网络传输条件时,可采用磁盘、专用U盘拷贝等方式提交数据。

第十一条 数据资源实行集中存储、分级负责管理方式,以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共享性。

第十二条 数据共享审批流程:提出申请(使用单位)——审核(数据权属单位、网络中心)——批准(主管区领导)——权限分配(网络中心)。

第十三条 数据使用单位提出共享申请时,应填写数据资源使用申请表,对涉密数据需签订保密承诺书。数据使用单位须严格按照审批后确定的共享权限使用数据资源。

第十四条 各单位在使用区政府数据资源目录及数据信息时,如发现错漏等问题,应及时向网络中心反馈,以便及时修正。

第十五条 因工作需要,各单位需对外提供数据的,需向网络中心提供对外服务合同(有涉密信息的需同时提供保密承诺书),由网络中心按照数据共享审批流程办理。严禁未经审批提供原始数据拷贝。

第十六条 网络中心应逐步完善各单位数据采集、传输、共享利用情况通报制度。

第五章 考核与奖励

第十七条 数据资源管理工作纳入区政府绩效考核,并作为年度信息化工作评优选先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十八条 各部门年度数据管理考核指标由网络中心提出,并会同督察部门每季度进行检查落实。

第十九条 网络中心应会同区政府保密办定期或不定期对数据使用单位进行保密性检查,按区政府保密相关规定予以考核。

第二十条 对违反本办法,拒不提供数据、提供不及时、数据不完整或擅自对外提供数据的,视情节轻重,追究单位主要负责人及具体工作人员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网络中心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外汇管理局、海关总署关于纸质进出口报关单及相关电子底帐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家外汇管理局


国家外汇管理局、海关总署关于纸质进出口报关单及相关电子底帐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家外汇管理局
汇发〔2003〕14号
2003年1月22日


国家外汇管理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局、外汇管理部,深圳、大连、青岛、厦门、宁波市分局;海关总署广东分署、天津、上海特派办,各直属海关;各中资外汇指定银行:

为进一步完善进出口收付汇核销管理,规范进出口货物报关单的使用以及“进出口报关单联网核查系统”(以下简称“核查系统”)电子底帐的查询使用,国家外汇管理局、海关总署就相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纸质进出口货物报关单丢失的补办及核销手续

进出口单位遗失进出口货物报关单,应书面向原签发海关申请补发。在海关报关单电子数据存储期限(一般为一年)内,原签发海关可直接调用报关单结关库予以打印补发,并在补发的报关单左上角批注“补办”字样,同时加盖“验讫章”。

对超出海关报关单电子数据存储期限,且自进出口之日起未超过三年的进出口报关单,进出口单位应持加盖单位公章的“情况说明”、“进出口货物报关情况证明”(一式三联,格式见附件)报所在地国家外汇管理局各分支局(以下简称外汇局);外汇局根据进出口单位的实际情况,认真审核进出口单位提供的有关凭证和商业单据,通过“核查系统”及“出口收汇核销系统”核实该笔进口货物报关单或出口收汇核销单未核销后,在“进出口货物报关情况证明”外汇局意见栏内签署意见,并加盖“进口付汇核销监管业务章”或“出口收汇核销监管业务章”,将“进出口货物报关情况证明”一联同“情况说明”一并留存,“进出口货物报关情况证明”二联退进出口单位。

进出口单位需持外汇局签署意见的“进出口货物报关情况证明”到报关单原签发海关办理相关手续。海关查阅核实存档报关单后,情况正常的,由经办关员签字,并加盖“验讫章”,一联归档,一联退进出口单位办理收付汇及核销手续,不需再补办报关单证明联。海关查阅核实存档报关单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如查不到存档报关单或存档报关单与“进出口货物报关情况证明”中内容不符,应区别情况处理,并在“海关意见”栏内说明处理情况。

进出口单位凭补办的进出口货物报关单、“进出口货物报关情况证明”办理收付汇及核销,与凭普通正本进出口货物报关单办理收付汇、核销的手续相同。

二、“核查系统”电子底帐数据的查询使用

(一) 海关已向进口单位签发纸质进口报关单,但“核查系统”无法查到报关单电子数据时,进口单位应联系海关总署热线电话(010-65195991)查核报关单电子数据传送情况。如查核发现报关单原签发海关未成功上传数据,由总署热线电话值班人员通知进口单位书面向原签发海关申请再次发送相关电子数据。

(二) 纸质进口报关单与电子底帐数据不符时,对于未超出海关报关单电子数据存储期限的报关单,进口单位可直接书面向原签发海关申请重新签发进口报关单或修改后重新签发,正常情况下现场海关应予重新签发,如发现可疑情况应查明后区别处理。除海关需补征税款的以外,对超出电子数据存储期限,且自进口之日起未超过三年的报关单,海关不予修改,但须查阅核实海关存档报关单后,出具“进出口货物报关情况证明”(一式三联),一联海关存档,其余两联退进口单位用以办理付汇及核销手续。

(三) 根据《出口收汇核销管理办法实施细则》([98]汇国发字第012号),对出口后退运(4561)进口货物,海关在办结进口手续后,应根据进口单位的申请签发进口货物报关单证明联并上传报关单电子数据,海关原签发的出口报关单证明联不予收回。

(四) 为加快“核查系统”的网络运行速度,海关在“核查系统”内建立 “历史库”,集中存放进口日期为2000年12月31日以前且已结案的进口报关单电子底帐,供外汇局、银行查询。

三、金属矿砂等大宗散装货物进口项下进口报关单金额与付汇金额不符情况下的付汇、核销手续

金属矿砂等大宗散装货物进口,按照国际贸易惯例,进口时先由出口方开具临时发票,货到并检验后再确定实际成交价格。对上述货物,能预知货物实际成交价格(或重量)可能发生变化的,各海关可根据进口单位申请,先凭担保放行货物,待实际成交价格确定后,办理征税结关手续,并签发报关单证明联。

上述货物缴纳税款后,各海关发现应补征税费或进口单位为了正常办理对外付汇而申请补缴税费的,海关可要求进口单位按实际进口数量及价格与原申报数量及价格的差额另行填制一份报关单,验凭有效许可证件,补征税费并完成相关操作后签发报关单证明联,上传报关单电子数据。外汇局需根据原进口报关单、补报后签发的进口报关单、补征税费证明及其他商业单证为进口单位办理付汇、核销手续。

对于许可证件已经核销结案,且需补税的商品数量未超过规定的溢装幅度(参照政法传[1999]422号《关于对进出口许可证管理的散装货物溢短装数量有关问题的批复》)的,可使用海关通关系统“手工税单输入打印”功能补征税款后,开具“进出口货物报关情况证明” (一式三联),在“需说明事项”栏注明补税情况,一联海关存档,其余两联退进口单位用以办理付汇及核销手续。

类似的大宗散装出口货物亦可比照上述办法办理。

四、以快递及邮寄方式进口的小型零部件货物的付汇、核销监管

对以快递及邮寄方式进口的小型零部件等贸易性货物,凡需对外付汇的,进口单位应填制正式进口报关单向海关申报,海关签发进口报关单,上传电子数据底帐。对此类物品的进口付汇、核销按进口付汇及核销有关规定办理。

本通知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国家外汇管理局各分局、各外汇指定银行收到本通知后,应尽快转发所辖分支机构和相关单位。执行中如遇问题,请分别向国家外汇管理局、海关总署反映。 特此通知。



附件:进出口货物报关情况证明(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技术规范(JJF1058-1998)商品房销售面积测量与计算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技术规范(JJF1058-1998)商品房销售面积测量与计算
1998年12月22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一 概述
1.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商品房销售活动中各类房屋销售面积的测量与计算。
2.引用文献
本规范引用下列文献:
GBJ96--1986住宅建筑设计规范;
建设部建房〔1995〕517号商品房销售面积计算及公用建筑面积分摊规则;
CH5001--1991房产测量规范。
使用本规范时,应注意使用上述引用文献的现行有效版本。
3.定义
本规范采用以下定义。
3.1商品房销售面积
——商品房整幢出售,其销售面积为整幢商品房的建筑面积(地下室作为人防工程的,应从整幢商品房的建筑面积中扣除)。
——商品房按“套”或“单元”出售,其销售面积为购房者所购买的套内或单元内建筑面积(以下简称套内建筑面积)与应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之和。
3.2整幢房屋建筑面积
整幢房屋建筑面积系指房屋外墙(柱)勒脚以上各层的外围水平投影面积之和,包括阳台、挑廊、地下室、室外楼梯等,且具备有上盖,结构牢固,层高2.20m以上(含2.20m)的永久性建筑。
3.3套内建筑面积
套内建筑面积系指套内使用面积、套内墙体面积及套内阳台建筑面积之和。
3.4套内使用面积
套内使用面积系指房屋户内全部可供使用的空间面积,按房屋的内墙线水平投影计算。
3.5套内墙体面积
商品房各套(单元)内使用空间周围的维护和承重墙体,有共用墙及非共用墙两种。
商品房各套(单元)之间的分隔墙、套(单元)与公用建筑空间之间的分隔墙以及外墙(包括山墙)均为共用墙,共用墙墙体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入套内墙体面积。
非共用墙墙体水平投影面积全部计入套内墙体面积。
3.6阳台建筑面积
阳台建筑面积系指阳台地面底板外沿在水平面的投影。
3.7套内阳台建筑面积
套内阳台建筑面积系指套内各阳台建筑面积之和。
3.8共有建筑面积
房屋共有建筑面积系指各产权主共同占有或共同使用的建筑面积。
3.9共有建筑面积分摊系数
整幢建筑物的共有建筑面积与整幢建筑物的各套套内建筑面积之和的比值,即为共有建筑面积分摊系数。
3.10应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
应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为套内建筑面积与共有建筑面积分摊系数之积。
二 测量要求
4.房屋边长测量应连续测量两次取平均值(中数*),两次测量读数之差(较差*)不超过表1规定。
表1 单位:m
--------------------------------------------------------
| |△L′=±0.0005L(L>10) |
| 钢卷尺 | =±0.001L(L≤10) |
| |△L′——两次测量读数之差 |
| | L——被测边长 |
|------------|--------------------------------------|
|手持式测距仪| |△L′ |≤0.005 |
--------------------------------------------------------
5.房屋分段边长之和与房屋总边长之差△L不超过(1)式规定:

△L=±0.004 ∑ Li (1)
i=1
式中:
n——房屋边长分段数;
Li——分段边长,
i=1、2、3、--------n。
6.商品房面积测量标准不确定度u(中误差*)如(2)式所示。
商品房面积测量标准不确定度:
----
u≤(0.02√S +0.001S) (2)
式中:S——商品房实测面积,单位:平方米。
其扩展不确定度(限差*):
U=2u(p=95%) (3)
*测绘行业术语。
三 测量项目与测量设备
7.测量项目如表2所示
表2
--------------------------------------
| 代号 | 测量项目 |
|--------|------------------------|
| S1 |套内使用面积 |
|--------|------------------------|
| S2 |套内阳台建筑面积 |
|--------|------------------------|
| S3 |套内墙体面积 |
|--------|------------------------|
| S4 |套内建筑面积 |
|--------|------------------------|
| S5 |应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 |
|--------|------------------------|
| S6 |套房销售面积 |
|--------|------------------------|
| S7 |整幢商品房的建筑面积 |
--------------------------------------
8.用于商品房面积测量的设备如表3所示,也可选用不低于表3给出技术指标要求的其它测量设备。
上述测量设备须经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检定合格且在有效期内方可使用。
表3
----------------------------------------------------------------------
|序 号| 测量设备名称 | 主要技术指标 |
|------|----------------|----------------------------------------|
| 1 | 钢卷尺 |示值误差:±(0.3+0.2L)mm |
| | |式中:L——以米为单位的被测距离值 |
|------|----------------|----------------------------------------|
| 2 | 刻度直角钢尺 |测量面垂直度:0.5mm/500mm |
| | |示值误差:±0.48mm |
|------|----------------|----------------------------------------|
| 3 | 手持式测距仪 |测量范围:(0--140)m |
| | |扩展不确定度:5mm(p=95%) |
|------|----------------|----------------------------------------|
| 4 | 经纬仪 |J2级 |
|------|----------------|----------------------------------------|
| 5 | 拉力计 |测量范围:(0--100)N |
----------------------------------------------------------------------
四 测量方法与面积计算
9.测量前准备
9.1商品房测量前应参照购房协议实地调查,对分户权界线及房屋公用共有部位进行确认,按附录1对计入建筑面积的部位进行确认。
9.2房屋面积测量平面草图应实地绘制,楼房要分层绘制。尽量按几何图形分块,并编写序号。
房屋面积测量平面草图是房屋面积测量与计算的原始依据,其式样见附录5。
10.测量点位的选取
10.1套内房屋边长测量
测点一般取距地面1.2m±0.2m的高度,在房屋的两个长边、两个短边的1/6和5/6位置,两测点应保持水平。房屋边长较长时,应适当增加测点数。
10.2墙体厚度测量
测点一般取距地面1.2m±0.2m的高度,距门(窗)框(左、右两点)0.2m位置。
10.3阳台边长测量
阳台边长测量选点参照10.1,阳台的长、宽每边选取两个测量点。
10.4整幢建筑物外围尺寸测量
测点一般取建筑物外墙勒脚以上距地面1.2m±0.2m的高度紧贴墙面的水平位置。当无法选取上述测点的位置时,可选取尽可能靠近上述测点位置为测量点位,或用刻度直角钢尺在被测长度的两个端面的延长线上选取等效测量点位。
室内分段测量之和(含墙身厚度)与房屋外廓的全长的差值满足第5条要求时,应以房屋外廓数据为准,分段测量的数据按比例配赋。超差需进行复测。
11.测量方法与面积计算
11.1套内使用面积
以矩形房屋测量为例:
用钢卷尺(或测距仪)测量套内各矩形房间长边、短边的边长,在每个测点上,使测量线与被测量边保持平行,连续测量两次,两次测量值之差应不超过表1规定。
取连续两次测量值的平均值作为一个测量点的测量值,以各测点的测量值的平均值分别作为
---- ----
长边和短边的边长测量结果Lti和Dti。读数精确到0.001m。
套内房间边长测量时,对已进行墙面装饰的,应加上装饰面厚度l。
装饰面厚度可参考结构设计施工总说明或地区标准图集说明,按墙面材料种类、原料配比计算。
套内第i个矩形房间的使用面积
S1i=(L1i+2l)(D1i+2l) (4)
套内使用面积

S1= ∑ S1i (5)
i=1
n——矩形房间数(或矩形块数);
i=1,2,…,n。
11.2套内阳台建筑面积
套内阳台建筑面积S2为套内各阳台建筑面积之和。其中矩形阳台建筑面积按11.1测量方法测量阳台围护结构的长、宽,对有共用墙体的,应计算一半墙体面积。
11.3套内墙体面积
靠近门窗部位的墙体厚度可直接测量,其他无法直接测量的,测量墙体的内外尺寸,计算差值求得。对于已进行墙面装饰的,需减去装饰面厚度。
对于砖墙结构,按设计图纸的标准说明,取实测值最接近的设计值作为墙体厚度;对于其他不属于标准厚度的墙体,按实测值计算。
各墙体长度乘以墙体厚度得出各墙体面积。
套内墙体面积S3为共用墙体面积的一半与全部非共用墙体面积之和。
11.4套内建筑面积
11.4.1套内建筑面积S4应为11.1、11.2和11.3测量结果之和。
S4=S1+S2+S3 (6)
11.4.2套内建筑面积还可用下述方法测得。沿各套建筑结构外围,用钢卷尺(或测距仪)测量各部分的长边、短边,按11.3的方法测量和计算出各外墙墙体厚度。再分别计算出长边平均值与其两端墙体厚度一半的差值、短边平均值与其两端墙体厚度一半的差值,则两差值的乘积与各套内阳台建筑面积之和即为各被测套内建筑面积S1。
11.5各套应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
11.5.1 共有建筑面积应参照上述有关测量方法进行测量。
11.5.2 共用建筑面积分摊的原则和方法见附录2。
11.5.3 各套应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S5的计算
a.多层商品住宅楼中各套应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
共有建筑面积
共有建筑面积分摊系数(幢)=------------------
各套内建筑面积之和
各套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各套内建筑面积×共
有建筑面积分摊系数(幢)
b.多功能综合楼中各套应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
本幢房屋共有建筑面积
共有建筑面积分摊系数(幢)=------------------------
幢内各功能区建筑面积之和
本功能区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本功能区自有建
筑面积×共有建筑面积分摊系数(幢)
本功能区独用的共有建筑面积
共有建筑面积 +本功能区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
=------------------------------
分摊系数(功能区) 本功能区内各套建筑面积之和
同功能区内某户(套) 同功能区内某套建筑面积×共有

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 建筑面积分摊系数(功能区)
11.6套(单元)房销售面积
套房销售面积S6应为套内建筑面积S1 与本套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S5之和。
S6=S1+S5 (7)
11.7整幢商品房建筑面积
测量整幢商品房建筑面积S7时,用钢卷尺在房屋外侧勒脚以上处测量房屋外围的两个长边、两个短边,应符合10.4的要求。当测量距离大于30m时,在钢卷尺零刻线端钩上拉力计,当拉力计示值达到50N时,读取边长测量值。测量时现场温度与检定时温度相差±15℃以上,应按下式进行温度修正。
△Lt =L20(α1 --α2 )(t--20) (8)
式中:
△Lt ——温度为t时尺长修正值;
L20——20℃时尺长;
t——测量现场的温度;
α1 ——钢卷尺的线膨胀系数;
α2 ——被测墙体的线膨胀系数。
若用激光测距仪测量房屋外围边长时,测距仪的前沿要紧贴被测边长的起点,激光束应投射到位于被测边末端面的目标板上,并使光束两端在同一水平面。
在高海拔地区使用手持式激光测距仪,空气折射率对被测距离的修正量计算公式见附录4。
11.8非矩形房屋面积测量与计算
非矩形房屋面积测量与计算按附录3进行。
五 测量结果的处理
12.1分摊系数保留到小数点后4位以上。
12.2所有面积计算过程中保留到小数点后3位。
所有面积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2位,单位为平方米。
12.3商品房销售面积测量结果按附录6格式出具《测量报告》。

附录1:商品房建筑面积计算
商品房建筑面积系指层高在2.20m以上(含2.20m)的房屋外墙(或柱外围)水平投影面积。层高取自地面至楼面、楼面至楼面、楼面至屋面(不包括隔热层)的垂直高度。
1.计算全部建筑面积的范围
1.1永久性结构的单层房屋,不论其高度均算一层,按其外墙勒脚以上外围水平面积计算建筑面积;多层房屋按各层建筑面积的总和计算。
1.2自然层内的附层、技术层,按其层高在2.20m以上部位的上口外围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1.3穿过房屋的通道,房屋内的门厅、大厅,不论其高度,均按一层计算。门厅、大厅内的回廊部分,层高在2.20m以上的,按其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1.4楼梯间、电梯(观光梯)井、提物井、垃圾道、管道井等均按房屋的自然层计算。
1.5突出房屋屋面,有围护结构且层高在2.20m以上的方形或坡形楼梯间、水箱间、电梯机房,按其维护结构外围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1.6封闭阳台、挑廊,按其外围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1.7属永久性结构有上盖的室外楼梯,按各层水平投影面积总和计算。
1.8建筑物墙外有顶盖和柱的走廊、檐廊,按其柱外围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1.9房屋间永久性的、封闭的架空通廊,按外围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1.10净高在2.05m以上的地下室或半地下室,按其外墙(不包括采光井、防潮层及保护墙)外围水平面积计算。
1.11有柱雨蓬或有维护结构的门廊、门斗,按其柱或维护结构外围水平面积计算。
1.12玻璃幕墙等作为房屋外墙的,按其外围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1.13属永久性建筑有柱的车棚、货棚等按柱外围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1.14位于自然层以上的假层房屋或斜面结构房屋,按其高度超过2.20m以上部位的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应具备通风,采光条件)。
2.计算一半建筑面积的范围
2.1与房屋相连有上盖、未封闭的架空通廊和无柱的走廊、檐廊,按其围护结构外围水平投影面积一半计算。
2.2独立柱、单排柱的门廊、车棚、货棚、站台等属永久性建筑的,按其上盖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
2.3未封闭的阳台、挑廊按其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
2.4无上盖的室外楼梯,按各层水平投影面积总和的一半计算。
3.不计算建筑面积的范围
3.1层高在2.20m以下的房屋,净高在2.05m以下的地下室和半地下室。
3.2突出房屋墙面的构件、配件、艺术装饰、垛、挑沿、半圆柱、勒脚、台阶等。
3.3房屋之间无上盖的架空通廊。
3.4无柱的雨蓬。
3.5建筑物内的操作平台、上料平台及利用建筑物的空间安置箱、罐的平台。
3.6骑楼、过街楼的用作街巷通行的部分,以及房屋底层用作街巷通行的部分。
3.7房屋的天面、挑台、天面上的花园、泳池。
3.8消防、检修等用途的室外爬梯。
3.9构筑物,如独立烟囱、烟道、水塔、储油(水)池、罐、地下人防干、支线等。
4.商品房建筑面积计算的内容如有变化,以建设部的现行有效文本为准。

附录2:共有建筑面积的分摊计算
1.应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
1.1各产权户共有的电梯井、管道井、楼梯间、垃圾道、配电室、设备间、公共门厅、过道、地下室、值班警卫室,以及为整幢房屋服务的共有房屋和管理用房均作为共有部位计算建筑面积。
1.2套(单元)与公用建筑空间之间的分隔墙以及外墙(包括山墙)墙体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为共有建筑面积。
2.不应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
2.1从属于人防工程的地下室、半地下室。
2.2供出租或出售的固定车位或专用车库。
2.3幢外的用作公共休憩的设施或架空层。
3.共有建筑面积分摊原则
3.1产权双方有合法权属分割文件或协议的,按其文件或协议规定计算分摊。
3.2无权属分割文件或协议的,可按相关面积比例进行计算分摊。
4.共有建筑面积的分摊方法
4.1多层商品住宅楼,须先求出整幢房屋的共有建筑面积分摊系数,再按幢内的各套内建筑面积比例分摊。
4.2多功能综合楼,须分别求出整幢房屋和幢内不同功能区的共有建筑面积分摊系数,再按幢内各功能区内各套内建筑面积比例分摊。
5.共有建筑面积分摊计算的内容如有变化,以建设部的现行有效文本为准。

附录3:非矩形房屋建筑面积计算
1.对于非矩形房屋面积,将其分割成矩形、梯形、三角形、弓形、扇形、圆形和椭圆形等m块规则几何形状的面积。

Sd = ∑ Sdk (1)
k=1
式中:
Sd——非矩形房屋面积;
Sdk——第k块几何形状面积;
m——分割块数。
2.除矩形外,各分块面积测量与计算方法如下:
2.1梯形面积
1
Sd1=--(D+d)H (2)
2
式中:
d——梯形上边长,m;
D——梯形下边长,m;
H——梯形的高,m;
Sd1——梯形面积,平方米。
图1(略)
d、D、H用钢卷尺或手持式测距仪测量。在上、中、下三个位置进行。测量梯形高H时,须确保垂直性。
2.2三角形面积
1
Sd2=--DH (3)
2
式中:
Sd2——三角形面积,平方米;
D——三角形底边,m;
H——三角形底边上的高,m。
D、H用钢卷尺或手持式测距仪测量。测量H时须确保垂直性。
2.3扇形面积
πα 2
Sd3=--------r (4)
360°
式中:
Sd3——扇形面积;
r——扇形半径;

α——圆心角度数,α=2arcsin----,α
2r
也可用经纬仪测量;
b——弦长,m。
图2(略)
2.4弓形面积
πα 2 1
Sd4=--------r -- --b(r--h) (5)
360° 2
2
b 2
〔--〕 +h
2
式中:r=-------------- ——扇形半径;
2h
b——弦长,m;
h——弓高,m;
α——圆心角度数;
Sd4——弓形面积,平方米。
图3(略)
b、h用钢卷尺测量,测量h时须确保垂直性。
2.5圆形面积
2
Sd5=πr (6)
式中:
Sd5——圆形面积,平方米;
r——圆半径,m。
图4(略)
先确定圆心位置,再用钢卷尺或手持式测距仪测量半径r,其测量位置尽可能均匀分布,布点不少于三个截面及三个断面,取其平均值为测量结果。
2.6椭圆形面积
1
Sd6=--πab (7)
4
式中:
Sd6——椭圆形面积,平方米;
a——椭圆长轴长度,m;
b——椭圆短轴长度,m。
图5(略)
椭圆的长、短轴长度用钢卷尺或手持式测距仪测量。

附录4:空气折射率对测量距离影响的修正
△Lp =L0 〔0.93(t--t0)--0.27(p--p0)〕×
--6
10 (m)
式中:
△Lp ——空气折射率对被测距离的修正量;
L0 ——被测距离 (m);
t——测量时的环境温度(℃);
t0 ——仪器设计时给定的标准温度,有12
℃、15℃和20℃三种,按仪器使用说明书选用;
p——测量时的环境大气压实测值(hPa);
p0——标准大气压,取1013.25hPa。
当△Lp ≥5mm时,应对测量结果进行修正。
使用红外测距仪时,按说明书规定进行修正。

附录5:商品房面积测量草图
商品房面积测量草图(编号_____)
---------------------------------------------------
↑北
---------------------------------------------------
房屋地址 | |测量单位|
---------------------------------------------------
房屋幢号层次 | |测量人员|
---------------------------------------------------
房屋单元号/户号 | |测量日期|
---------------------------------------------------

附录6:测量报告
(测量单位名称)
测量报告
报告编号:
房屋名称:
委托单位:
测量单位:
测量日期:
商品房面积测量报告
委托单位:
房屋名称:
地址:
套型:
位置: 幢 单元
测量依据
测量结果:
主管:
核验员:
测量员:
年 月 日
(测量单位盖章)

附录7:商品房面积测量记录
商品房面积测量记录
报告号:
委托单位:
测量员:
核验员:
测量日期:
(测量单位名称)
整幢商品房建筑面积测量记录
单位:m
-------------------------------------------------------------------
建筑名称| |层数|
-------------------------------------------------------------------
地址 |
-------------------------------------------------------------------
建筑物外围边长测量 | 建筑套型及数量
-------------------------------------------------------------------
边长编号|读数1 |读数2 |平均值L外 | 套型 | 数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建筑物平面简图:
套内使用面积测量记录
单位:m
--------------------------------------------------------------------------
编号 | 边长 | 第一次 | 第二次 | 两次读数 | ˉL1i=1/2(ˉL'1+ˉL"1) | 面积
| 读数 | 读数 | 平均值 | ˉD1i=1/2(ˉD'1+ˉD"1) | S1i(m2)
--------------------------------------------------------------------------
| L'1 | | | | |
-----------------------------------------| |
| L"1 | | | | |
--------------------------------------------- -----------------------------
| D'1 | | | | |
-----------------------------------------| |
| D"1 | | | | |
--------------------------------------------------------------------------
| L'1 | | | | |
-----------------------------------------| |
| L"1 | | | | |
-------------------------------------------------------------------
| D'1 | | | | |
-----------------------------------------| |
| D"1 | | | | |
--------------------------------------------------------------------------
| L'1 | | | | |
-----------------------------------------| |
| L"1 | | | | |
-------------------------------------------------------------------
| D'1 | | | | |
-----------------------------------------| |
| D"1 | | | | |
--------------------------------------------------------------------------
| L'1 | | | | |
-----------------------------------------| |
| L"1 | | | | |
-------------------------------------------------------------------
| D'1 | | | | |
-----------------------------------------| |
| D"1 | | | | |
--------------------------------------------------------------------------
S1=∑S1i= 平方米
--------------------------------------------------------------------------
套型简图:
阳台建筑面积测量记录
单位:m
--------------------------------------------------------------------------
编号 | 边长 | 第一次 | 第二次 | 两次读数 | ˉL1i=1/2(ˉL'1+ˉL"1) | 面积
| | 读数 | 读数 | 平均值 | ˉD1i=1/2(ˉD'1+ˉD"1) | S1i(m2)
--------------------------------------------------------------------------
| L'2 | | | | |
-----------------------------------------| |
| L"2 | | | | |
--------------------------------------------------------------------------
| D'2 | | | | |
-----------------------------------------| |
| D"2 | | | | |
--------------------------------------------------------------------------
| L'2 | | | | |
-----------------------------------------| |
| L"2 | | | | |
-------------------------------------------------------------------
| D'2 | | | | |
-----------------------------------------| |
| D"2 | | | | |
--------------------------------------------------------------------------
| L'2 | | | | |
-----------------------------------------| |
| L"2 | | | | |
-------------------------------------------------------------------
| D'2 | | | | |
-----------------------------------------| |
| D"2 | | | | |
--------------------------------------------------------------------------
| L'2 | | | | |
-----------------------------------------| |
| L"2 | | | | |
-------------------------------------------------------------------
| D'2 | | | | |
-----------------------------------------| |
| D"2 | | | | |
--------------------------------------------------------------------------
封闭阳台:K2=1 未封闭阳台:K2=0.5
--------------------------------------------------------------------------
S2=K2∑S2i= 平方米
--------------------------------------------------------------------------
套内墙体面积测量记录
单位:m
----------------------------------------------------------
类别 | 位置 | 厚度 | 面积S3a(平方米)
----------------------------------------------------------
| | |
| | |
非共用墙 | | |

不分页显示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