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赣州市规模以上汽车货运企业认定和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3 19:21:48   浏览:8764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赣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赣州市规模以上汽车货运企业认定和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江西省赣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赣市府办发[2006]69号
赣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赣州市规模以上汽车货运企业认定和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市属、驻市有关单位:
  《赣州市规模以上汽车货运企业认定和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OO六年九月十二日

赣州市规模以上汽车货运企业认定和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汽车货运产业发展的意见》(赣市府发[2006]25号文件),培育壮大我市汽车货运企业,促进汽车货运产业跨越式发展,明确对规模以上汽车货运企业的认定程序和管理原则,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赣州市境内注册和缴纳税费且经业务主管部门许可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汽车货运企业。
  第三条参照国家《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结合我市汽车货运产业发展的现状,确定认定标准,今后随产业发展将有所调整。
  第四条赣州市规模以上汽车货运企业的认定,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公信和企业自愿的原则,采取企业申请、业务部门审核、评审机构评审,经批准后公开发布的程序进行。
  第五条成立由市经贸委(市物流办)、市财政局、赣州稽征分局、市工商局、市交通局、市地税局、市国税局、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等有关单位派员组成的评审小组,专职对规模以上汽车货运企业的认定评审工作。
  第六条赣州市规模以上汽车货运企业实行申报一家评审一家的方式,每年对已发布认定的企业重新审核一次。
第二章 规模以上汽车货运企业认定标准
  第七条赣州市规模以上汽车货运企业标准:
  1、在赣州市境内注册和缴纳税费,且经业务主管部门许可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
  2、公司车辆(车主户头必须为公司)稽征缴费吨位合计200吨以上;
  3、资产总额200万元以上;
  4、年货运营业收入200万元以上。
第三章 规模以上汽车货运企业申报程序
  第八条符合规模以上认定标准的汽车货运企业可及时向所在地的物流主管部门递交书面申请,并按要求填写《赣州市规模以上汽车货运企业认定申请表》(申请表由赣州市经贸委发放),在得到相关部门确认后,将申报材料报送市物流办。
  相关部门职责:
  1、工商部门审核企业资产总额。企业须提供《企业法人营业执照》、《验资凭证(年检报告)》、《企业信用等级》等文件,由各县(市、区)工商局核定企业资产总额。
  2、地税部门审核企业年货运营业收入。企业须提供《税务登记证》副本复印件、《财务报表》等文件,由各县(市、区)地税局核定企业年货运营业收入。
  3、稽征部门审核公司车辆稽征缴费吨位。企业须提供《机动车登记证书》、《机动车行驶证》等文件,由市稽征分局核定企业自有车辆稽征缴费吨位。
  4、交通部门审核企业的运输许可。企业须提供《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营运货车道路运输证》等文件,由各县(市、区)交通局核验。
  第十条申报资料完成程序性审核后,由市物流办提交评审小组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评审工作,经市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批准并予以公布。
第四章 规模以上汽车货运企业享有的优惠政策和退出机制
  第十一条经认定的规模以上汽车货运企业享有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汽车货运产业发展的意见》(赣市府发[2006]25号文件)的优惠政策。各县(市、区)可结合实际制定进一步的贯彻落实意见。
  第十二条规模以上汽车货运企业须在每年度的一季度进行一次审核,未报审或审核达不到标准的企业,将公告予以取消,不再享受有关政策。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三条本办法由市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泰州市城市社区用房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江苏省泰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泰州市城市社区用房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泰州市城市社区用房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希认真遵照执行。


   二〇一一年六月八日


  泰州市城市社区用房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0〕27号)、省政府《关于加强社区服务促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苏政发〔2007〕84号)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社区用房是指社区管理服务用房和社区活动用房。社区管理服务用房主要用于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办公、社区事务受理、社区居民议事、劳动就业服务、民政救助、社区警务、人口计生、卫生健康、社区党员和离退休职工管理等;社区活动用房主要用于社区公益活动和社区居民的文化、教育、科普、体育、娱乐活动等。

  第二章 规划建设

第三条社区用房规划由市和各市(县)规划部门会同民政部门根据各社区的实际情况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实施。

第四条社区用房按每百户不少于20平方米,且面积不低于400平方米的标准进行规划,并注重功能配置。

第五条规划部门应指导开发建设单位选择位置适中、便于居民办事和开展活动的地方,按规定的面积标准进行规划并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把关;分期建设的小区社区用房建设应优先实施,按规划一步到位,集中设置;已交付使用的社区用房不得变更用途,确需变更的,必须经同级民政部门和属地街道(乡镇)同意。

第六条住房建设部门监督建设单位按规划组织社区用房施工,确保质量,并会同同级民政部门和属地街道(镇)对社区用房的建设进行验收;社区用房未经验收合格的,不得办理规划条件核实;社区用房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必须根据规定,将社区用房无偿移交所在街道办事处管理、社区居委会使用。

第七条老城区社区用房可采用新建、购买、置换、改造、租赁等方式,在三年内达到规定标准。新建(扩建)社区用房,国土资源等部门要帮助落实建设用地,按照公益设施收取行政规费。

第八条社区用房管理工作,由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组织,住建、城管、规划、国土、民政等部门会同辖区街道抓好落实。对社区用房挪作他用的应组织集中清理,限期整改。

第九条市(县)、区财政每年安排社区专项经费,用于社区用房建设;市财政安排专项经费,就市区所辖社区建设实行以奖代补政策。

  第三章 功能设置

第十条社区用房应具备办理公共事务、开展社区服务、组织居民活动的条件,功能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1.功能互补的原则。重点要避免上下重叠。

2.服务优先的原则。社区用房优先满足社区服务和社区管理需要,提倡大开间集中办公。

3.资源共享的原则。社区用房内的会议室、教室等设施要面向社会开放,提高资源利用率。

第十一条社区用房主要包括以下功能:

1.教室类:统一命名为“市民学校”,含社区党政校、人口学校、社区教育学习点等功能。

2.事务类:统一命名为“办公室”。

3.会议类:统一命名为“会议室”,含居民议事、党员服务中心、职工之家等功能。

4.治安类:统一命名为“警务室”,含禁毒办、社区矫正、调解室、消防办、流动人口管理等功能。

5.活动类:统一命名为“活动室”,含排练室、阅览室、健身康复室等各类文体功能。

第十二条社区管理服务站采用“一站式”的功能设计方案,分隔为前台接待与后台办公两个区域;工作人员实行集中办公,有条件的可单独设立咨询台。

第十三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等各类社会福利服务中心的功能设置方案依据其服务项目和服务对象的特点与需求单独设计。

  第四章 使用管理

第十四条各市(县)、区民政局建立社区用房档案,加强管理。

第十五条列入《社区用房档案》的房产,只能用于社区管理与服务,不得挪作他用。为整合社区资源而进行的置换等行为,需经市(县)、区社区工作办公室批准,并报市(县)、区民政局备案。

第十六条进入社区办理的部门事务,所需办公用房由社区按功能需求统一配置。

第十七条推行社区用房资源的社会共享,各类社区用房,应向社会开放;鼓励社区和驻社区组织之间共享资源,引导居民作为社会组织成员参与社区活动、共享社区资源。

第十八条市(县)、区民政局每年对各共享设施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使用效率进行评估,结合居民需求与资源分布情况进行调整。

  第六章 附则

第十九条本办法由市民政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本办法自2011年7月1日起执行。






山东省减轻农民负担暂行办法

山东省人民政府


山东省减轻农民负担暂行办法
山东省政府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通知》(国发〔1990〕12号文件),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各级政府应牢固树立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的观念,正确估计农民的富裕程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任何时候办任何事情,都应从实际出发,根据需要和可能,量力而行,量入为出,不能超越农民的承受能力,损害群众的利益。
第三条 农民依法交纳税费,按照有关规定向乡(含镇、下同)、村集体上交提留和统筹费,承担一部分义务工、劳动积累工,是应尽义务,应教育农民积极完成。除此之外,任何部门都不得擅自增加农民负担。

第二章 农民合理负担的项目、数量和使用范围
第四条 农民合理负担的项目:
(一)国家规定的税费;
(二)集体提留,包括公积金(发展基金)、公益金(福利基金)和管理费;
(三)乡统筹费,包括农村教育、计划生育、民兵训练、优抚和交通五项民办公助事业费;
(四)农村义务工、劳动积累工。
第五条 乡、村集体提留和统筹费,以乡为单位,一般控制在上年人均纯收入的5%以内。经济条件好的,经上级人民政府批准,公积金、公益金提取的比例可适当提高,但人均负担的集体提留和统筹费总额最高不得超过上年人均纯收入的7%。乡统筹费和管理费实行定项限额,不准
另外追加。
第六条 乡统筹费中的农村教育费,按国务院规定计征,计征率控制在上年人均纯收入的2%以内;其他四项费用总额控制在上年人均纯收入的1%以内。乡统筹费应专款专用。
第七条 村集体提留中的公积金、公益金一般控制在上年人均纯收入的1%以内,最高不得超过3%。公积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兴办集体企业等;公益金用于“五保户”供养、对特别困难户的补助和公共卫生事业及其他集体福利事业支出。
管理费一般控制在上年人均纯收入的1%以内,用于干部报酬和管理开支。享受定额补助的村干部人数,每个行政村不得超过三至五职。具体补贴标准和补贴办法,由乡人民政府制定。
第八条 义务工,每个农村劳动力每年平均负担五至十个标准工。确需增加时,须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义务工主要用于植树造林、防汛抢险、公路建勤、修缮校舍、治安巡逻等。
劳动积累工不属于义务工,主要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每个劳力每年承担的劳动积累工数量,一般应控制在三十个标准工日以内。

第三章 农民负担的各项费用的提取
第九条 集体提留主要按经济收入分摊,也可按地亩或劳力分摊。乡统筹费按不同产业负担。集体提留和统筹费,全年统算统收,可分夏秋两季提取。严禁在农民交售农副产品时硬性扣取。
个体工商户和私人企业,应按其经济收入和本单位的提取比例负担乡统筹费和集体提留。
第十条 义务工、劳动积累工以出劳为主,除本人同意出资者外,不得强行以资代劳。因病或其他原因不能承担义务工、劳动积累工的劳力,经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或村民大会讨论同意后可给予减免照顾。
第十一条 对人均纯收入二百元以下的贫困村,经乡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同意,乡统筹费可以适当减免。
对收入水平在本单位平均线以下的革命烈士家属、革命军人家属、革命伤残军人、带病回乡失去劳动能力的复员退伍军人和人均纯收入二百元以下的特殊困难户,经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或村民大会讨论评定,村集体提留可予减免。

第四章 资金管理
第十二条 集体提留的提取和使用,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提出预、决算方案,经乡主管部门审核后,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或村民大会讨论通过,并报乡人民政府备案。预、决算方案讨论通过后,应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第十三条 乡统筹费,由乡人民政府编制预、决算方案,经县级主管部门审核后,由乡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并报县级人民政府备案。
乡人民政府应向乡人民代表大会报告统筹费使用情况,由乡人民代表审议监督。
第十四条 乡统筹费和集体提留,应建立严格的资金管理制度。其使用和管理情况应当接受县、乡主管部门的审议和监督。

第五章 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
第十五条 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工作,由各级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机构所在的部门主管。省由农业厅主管。
第十六条 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责:
(一)宣传贯彻国家有关农民负担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二)审核涉及农民负担的文件;
(三)监督检查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执行情况;
(四)审核集体提留、乡统筹费的预决算方案和义务工、劳动积累工的数额,并对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五)参与处理有关纠纷案件。
第十七条 未经监督管理部门审核和有批准权限的机关批准,任何机关都不得自行下文向农民收取费用,不得巧立名目集资、摊派、募捐、赞助,不得擅自变动提取限额。否则,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和农户有权拒绝执行。
第十八条 任何单位都不得强制农民购买有价证券、订阅书籍报刊,不得强制农民参加保险,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九条 任何部门都不得截留、挪用国家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提供给农民的各种补贴、预付款、专项投资款、扶贫款、救灾救济款、优惠物资及返还的减免税费,不得强行让农民贷款,变相增加农民负担。
第二十条 需要在乡、村设立机构、增加人员的部门,其经费开支由该部门承担,不得向农民转嫁负担。
第二十一条 对有禁不止、违反本办法的,应追究当事人和所在单位负责人的责任。向农民收取的不合理款项应当退还,不合理用工应给予补偿。对控告、检举、揭发和抵制不合理负担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打击报复的,应依法处理。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省农业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1990年10月22日